这个题目没完全写对,我想问的其实是:“你的博客写给什么看”。您可能会说这太有意思了,除了“大活人”难道还能有别的什么答案么?

当然是有的…

大家应该已经知道我在说什么,我见到不少的博客作者,他们的文章是写给搜索引擎机器人看的。有时一篇文章的唯一目的,就是把某个关键词在搜索引擎里的排名提升几位。

这种写作目的对于作者而言倒也无可厚非,毕竟是自己的博客嘛,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给什么看就写给什么看。不过对于读者(确切地说是大活人读者)而言嘛…这不大好说。得罪人阿,呵呵。

这种类型的博客文章有以下特点:话题总是最火的,关键词要加粗的,链接一般成堆的,文字倒是自己的,价值却是欠奉的。

  • 话题总是最火的。最新最火的话题,才能保证大的搜索基数。所以这类博客通常都会追着最新的话题走。每天关注百度指数、谷歌热榜、艳照新闻…但是问题出来了,每天最新的话题往往不是一个领域内的阿。所以这类博客的整体主题通常是很缥缈的,常常有跟博客的大标题完全不相干的,很突兀的文章出现。
  • 关键词要加粗的。据说搜索引擎对加粗的文字赋予了较高权重,所以当你看到一篇文章把某个关键词全部加粗的时候,千万不要惊奇,人家把这个词加粗并非为了让你能更快抓住重点,而是在跟机器人眉来眼去。对了,凡是能用“它”之类的代词的地方,一般人家是不会用的,影响关键词密度,嘿嘿。至于影不影响文章的可读性,没有关系,反正也不是写给大活人看的。
  • 链接一般成堆的。据所有的SEO研究者说,链接是戏弄搜索引擎的最佳手段。所以这些文章的很多词语,短句,长句…都是加了链接的,不管有没有必要。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说,某博客上有十来篇帖子是专门用来推文章的,想让哪篇文章排名靠前,就把那十几篇的链接都改指到那一篇上。好的站内链接当然是必要的,不过这种硬推式的链接,戏弄了搜索引擎的同时,说不定也会让个把大活人读者犯晕乎吧?
  • 文字倒是自己的。值得赞赏阿!这些博客作者其实是很勤奋的,决不随便复制粘贴别人的文章。这当然是搜索引擎机器人能在一定程度上判断抄袭行为,而对原创内容比较喜欢的缘故。可惜机器人就是机器人,连26个字母的组合都不能读懂内容,何况我天朝的方块字乎?所以只需把别人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就可以了,这个简单。小学低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经常带同学做这个练习。
  • 价值却是欠奉的。用关键词拼凑的文章有多少价值可言我就不多嘴了。其实刚开始我不知SEO为何物的时候,会觉得很奇怪,咦,为什么这个博客里面会有一篇这样的文章呢?咦,为什么那个博客里面全都是读了跟没读一样的文章呢?亲爱的读者们,如果您有时也跟我有相同的感觉,要么是您水平不够没看懂,要么就恭喜您,中奖了,您找到了一个写个机器人看的博客。

码了这么些字,其实我没有任何批判SEO(搜索引擎优化)的意思。SEO我也做,包括安装插件,内文加链接等,尽量不让它拖后腿。不过至今我还是很固执地坚持一条原则:我的博客是写给大活人看的,必须能够至少给一部分真正的读者带来价值。在此基础上,再来谈SEO。

这两天我的博客访问量下降不少,通过Google analytic分析了一下,是来自百度的一个关键词没有了。大家也许想不到为网贝带来最大访问量的文章是哪一篇,现在我揭开谜底,是「又一个打字练习网站」(链接我就不做了,免得有贼喊捉贼之嫌),用百度搜索“打字练习”的时候一度排第五,现在嘛不知道掉哪里去了,百度的排名经常抽风。按道理这时候我应该再写一篇或几篇“打字练习”的相关文章,然后链过去尝试把它“顶起来”。这想法我是有过的,不过始终没有实施,为了排名而发文章,有第一篇,就会有第二篇,我还是过不了自己这关。

有人可能会笑我傻,不知变通。没办法,我的网络价值观已经成形了。很不幸在浑浑噩噩的阶段,没能游荡到站长站之类的地方去接收先进价值观学习,现在木已成舟,就这样了。看来我完全不适合乎互联网创业,尤其是中国互联网。等哪天我想写的时候,再说说我的落后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吧。

对了,如果你还不知道怎样SEO的话,以上说的五点中,前四点都可以做参考,不过我本意不是要教你这个……

做网站,做独立博客,首先就要注册/购买域名,就像给小孩起名字一样。以前我表达过对.cn域名的不满,本文中我打算详细说说,为什么我不注册/购买.cn域名。

  • 地区性域名不如国际性域名。这就不用说了。
  • 垃圾站数量多。这是拜.cn域名的推广方式所赐,1元人民币一个。七成的.cn网站都是垃圾站。为何腾讯QQ一度要屏蔽.cn域名?就是因为大量垃圾站在qq上进行推广。点石互动在很久以前就写过这样的思考。搜索引擎的降权惩罚很不好玩的。
  • 没有法律保障。可能很多人都不知道,实际上.cn较真来说是不允许个人注册的。“域名注册申请者应当是依法登记并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组织”当然域名注册商,代理商不会跟你说这个,而且大把大把的个人注册.cn也没有问题。不过今天没有问题是不是明天也没有问题?
  • 无法匿名。你找个能查域名whois的网站查webabie.com,只能看到注册商(Dreamhost)的信息,因为注册商提供了匿名服务。.cn域名没有匿名服务,想查你就查你。
  • 只能在国内代理商处购买。这是最重要的原因。不是我崇洋媚外,但在买域名这档子事情上,国内的代理商就是信不过,为了利益,它们可以把你已经买下的域名直接再卖给别人。今天我就看到一篇关于这种事情的文章。我相信国内也有许多诚实的代理商,问题不知道是谁。做事情不能靠运气,希望坏事不要发生在自己身上,等发生了就太晚了。应该未雨绸缪,根本不要给坏人机会。

综合以上五点,.cn域名除了便宜,没有一丁点儿的好处。它便宜又能便宜到哪里去呢?一年几十块钱,少吃一顿猪肉就找回来了。不要给自己找难受,好好选个.com, .net, .org这样正正经经的域名吧。其实还有一点,我不方便写出来,大家应当能想到。

以上内容只针对尚未购买域名的朋友,要是已经有.cn域名且正在使用的,本文无意冒犯。不能否认.cn域名下也有很多非常好的网站和博客,我经常访问的博客也有不少是.cn域名下的。内容比域名重要,只是如果还没有内容,正打算找域名的话,还是优先考虑到国外域名注册商处去注册国际顶级域名吧。

最后,Godaddy太贵了,推荐到name.com去注册,.com域名每个6美元一年,合40块人民币左右。可千万别到国内啥啥代理去注册.com,那就失去意义了。

iphone 3G已经登场亮相,不日便要上市。在乔布斯打出199美元的价格时,国内惊呼声一片,都觉得这个价钱低得匪夷所思。这是对欧美的手机合约系统不熟悉所导致的误解。

在欧美地区,手机合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Pay as you go,或者Pay as you talk, 就是预付费型,先往账号里面充值,通话时从余额中扣话费。这种形式下手机本身价格会比较高,而且每分钟的通话费用也较高,适合平时打手机很少,或者只接听手机的的用户(接听不收费)。

而另一种则是俗称的签约手机。这种形式下,用户按月付给运营商租金,运营商提供一定的免费通话时间、一定的免费短信发送额度以及一定的网络流量。如果用户选择这种形式,运行商一定会白送一部手机,而且有几个型号可供选择。要是看不上白送的手机,那么可以补上相对而言很少的现金,换购一台高档次的手机。

乔布斯报出的199美元,是合约价;换句话说,就是用户签约之后要补上的这一部分钱。199美元,其实在合约价里面算是很高的。我现在在用的的一台N73黑版就是零合约价拿到的,N95 8GB这种档次的手机也有零合约价,当然月付会高一些。而iphone(旧版)一直没有出现零合约价,可见iphone价格实际上还是比别的手机要高的。

国外的运营商之间竞争比较激烈,以英国为例,小小一块地方(面积只比广东省略大),就有O2, Vodafone, Orange, T-mobile, Three这几间大的服务提供商,还有专门搞代理的Phone4u, carphonewarehouse等。所以经常会看到一些很不错的offer,比方说签12个月的合约,然后中间分4次把钱退还给你,到最后结算下来正好持平,等于白送一部手机和每月的数百分钟通话时间。不过这种合约要求用户的记性好,跟甲方定时追讨,否则返款很容易就被黑掉了。

所以阿,这199美元不是什么天上掉的馅饼。据说非合约价已经曝光,是499欧元,这个价格还是比较正常的,我打算持币观望……

宝宝两周大,是时候记录一下在英国这边从怀孕到生小孩的全过程了。

怀孕首先当然是要自己发现一下,然后到注册的诊所去找医生,医生确认之后,就给你分配一个Midwife(助产士),以后基本上就找她。

怀孕的12周要扫描一次,20周一次,以后如果没有剧烈不良反应以后就不扫描了,因为扫太多对胎儿也不好。每两周去找助产士一次,看看胎儿的情况,一般是用手按按。每次都要验尿,而验血大概一共三四次。

首次生产必须在医院产房进行,二胎以后的就可以在家生了,助产士会到家里来。我们去的Queen’s Medical Centre单人产房大概有九平方米,带洗手间。进去以后大概每小时会有护士进来查看情况,也可以随时按铃。

在英国剖腹产是非常手段,除非情况危急,是不会给你剖的。不过如果确实难生,医生会用小钳子伸进去帮助使劲。要是还不行,就会拿个吸盘吸在宝宝头顶上往外拔(我女儿就是被拔出来的)。如果连拔都拔不出来,就只好剖腹了。

生出来以后要在医院观察两三天,病房也是单间,妈妈和宝宝在一块,有专门的护士或者助产士来指导怎样喂奶,怎样换尿布,怎样给宝宝洗澡等等。医院提供一日三餐,另外随时有茶水咖啡饮料等。

两三天后如果没有问题就可以出院了,药还会继续给你开。此后助产士会隔三岔五来家访,看看小孩和妈妈的情况,两周以后就移交给专门的health visitor,来访频度减少,不过会留一个电话,有情况可以随时咨询。药物用完后医生会视情况看是否继续给药。

那么,大家最关心的问题,尽管英国是万恶的资本主义社会,尽管我们只是学生签证,也没有交过一个便士的税,但以上所写的没有一项需要收钱,都是免费的。

原文在此处

为何我要翻译这篇文章,因为这个比喻实在太棒了,亏作者想得出来。

如果您不懂国际象棋的走法,那这篇文章对您来说恐怕就索然无味了。如果您懂国际象棋但不写博客,那么这篇文章对您没有什么意义。如果您跟我一样既写博客又懂一点国际象棋的基本知识,那么我强烈推荐您读一下。

这是发表在Problogger的一篇文章

今天来自Rockfuse的Nadeesha Cabral 要告诉我们,为什么博客作者们就像棋盘上的小兵。

开局时有很多,而且价值低

在一盘棋开始的时候,有很多的小兵,而且都在同一起跑线上。由于数量众多,每个小兵的价值都很低。

同样,当你开始写博客的时候,由于跟你在同一起跑线的博客作者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你很难脱颖而出。这个现实你只能痛苦地接受,并像棋盘上的小兵一样有前冇后地冲锋,往正确的方向前进可以使你在棋盘上呆的更久。

首先动的总是小兵

开局的时候,只有骑士(马)能跳出来,除此之外就只能选择动小兵,基本上开局第一步都是拱兵。

除非你已经像Darren(Problogger的主人)一样赫赫有名,可以像骑士(马)一样跳出来;一个新博客总是从零开始,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就像小兵一样。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小兵第一步可以前进两格

在棋盘上,小兵每个回合只能前进一格,但例外的是每个小兵的第一步,可以前进两格。

记得你刚开始写博的时候么?是不是全身心地投入,把几乎所有可支配的时间都用在博客上了?你太没有耐心,太渴望一步登天,觉得自己应该每回合都走两格。但是很快你就发现这样的方式不能持久,你会被迫把步调放慢下来,而且逐渐懂得博客并不是生活的全部。

大部分小兵都会阵亡

中局和残局里,对局双方的小兵大部分都不在了,它们要么是被吃掉,要么是被故意弃掉。这是棋局进程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相似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部分的博客作者们都会放弃。这也是不可避免的现象。有些人会觉得博客不值得让他们持续地投入精力。就像班级里有的学生不能升级一样,肯定会发生。

少数坚持到最后的小兵会变得威力无比

这是国际象棋特有的规则,小兵如果冲到对面底线,则可以升变为除了王和兵之外的任何棋子,我想大家都会选择变后吧。(译者注: 原文此处有误,说能变成己方被吃掉的任何棋子,实际上是可以变成任何棋子无论有没有被吃掉,也就是可以出现一方有多个后的情况)

我想大家都知道这个比喻的含义吧,一个博客作者如果能坚持下来,总有一天他会觉得这么久的努力没有白费。他会站在金字塔的顶端,再也不是一个小兵了。

在小兵就要升变之前,会遭到对方的攻击

当然了,对方看到你就要变后,不攻击才有鬼了。

有些人会嫉妒你的博客取得的成就,他们会对你的博客吹毛求疵或者直接无理取闹。你可千万不能让他们得逞。都走到第七行了,再多一格就可以大杀八方,怎么能放弃呢?(后的走法确实是杀八方)

你难道想一直做小兵?

说这么多是为了告诉你其实你不是小兵么?这个比喻是很清楚了,不过还有最后一点要说的。

在棋盘上,小兵就是小兵,它不能控制自己的存亡(画外音:我像是一颗棋子,来去全不由自己,举手手无悔你从不曾犹豫,我却受控在你手里…靠,谁扔的臭鸡蛋?),但你不是一个棋子,你可以控制自己。也许你每次只能前进一格,但方向就在你自己的手里。如果你希望能坚持到最后,时刻提醒自己吧。

那么,祝你好运,我们最后一行见。

依然是alpha版本的海内最近进行了几个动作。在我看来,这些改变都指向同一点:寻求转变海内的用户群。

海内的用户群在国内的社交网站中相对较为“高端”,有很大一部分IT从业人员以及资深互联网使用者。对于海内用户而言,有这样一个专才比较集中的交流平台是很好的。然而对于这个交流平台本身而言,却未必是最佳的情况。

以海内现在的用户配置来说,问题是:

  • 小众化。IT界是个很小的圈子,需要比较专业的知识。海内现在的话题大部分都是IT相关,形成了比较封闭的内容圈,圈外人会感觉难以融入,大为影响用户增幅。

其实小众化也可以理解为针对长尾特定用户群,对盈利而言不一定就是坏事。但是必须针对用户群特点找到相应的方式。然而第二个问题摆在眼前:

  • 用户群消费心理。可以说海内这个用户群是互联网上最“刁”的。首先这批人年龄层次偏大(网民而言),消费心理成熟,很少会在无意义的虚拟物品上花真金白银;其次他们了解业内情况,也了解SNS这个东西,有什么变化、为什么原因都心知肚明。而且也不用指望这批人会去点广告,说实在话广告都未必能在这些人的浏览器里面显示出来;最后这群人对同样类型网站的情况也了如指掌,有什么不满意的,随时能找到替代品,直接用脚投票。这样的用户群真是很难伺候。

虽然我不认识海内的掌门王兴,但凭常识就能猜想到他自己也是“刁民”之一,对海内的用户群特点自然是心中雪亮。既然难以刮动现在这批人,那就换一批呗。所以海内的“去IT化”叫了好一阵子,不过似乎收效甚微。

两个月前(凭记忆,时间上可能有误)海内校友录上线,似乎意味着海内要争取校内的用户群,希望能拉到更多的学生。这个努力到现在为止恐怕是失败了。到海内看看班级名称就知道没什么正儿八经的校友录班级,都是恶搞为主,成了另一种形式的群组。这一点恐怕是王兴没有料到的。

而近日海内又推出一个“买卖好友”的新功能,可以用虚拟货币购买好友成为自己的“奴隶”。当然这不是什么新鲜事物(看,刁吧),它出自Facebook上著名应用Friends for sale。甚至在国内也不是第一家,开心网早已开放了类似的功能。

海内意图通过推出新功能,加强其娱乐性,冲淡其浓烈的严肃气氛,借此吸引更多的非互联网精通用户,从而至少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其用户群组成,这是否合理呢?海内一开始的定位就是一个严肃的社交网络,强制实名这一点很大程度上已经定下了这个网站的基调。在这种基调上来转型,能否转得动,能否转得好,都是大有疑问的。反观开心网,从名字到网站色调,都在告诉大家它就是一个娱乐网站。海内现在半路出家,能有多大的竞争力,实在是不好说。

我觉得海内一直在摸着石头过河,这倒不奇怪,但现在这个网站似乎有点儿摇摆不定,找不准自己的定位。这是个忌讳的事情。当然作为一个alpha期的服务,怎么样试验都是可以的。

新闻提要:今日早些时候,Facebook在其开发者blog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篇幅虽长,重点却很简单: Facebook禁止Google Friend Connect访问其API。至于原因,Facebook声称是由于Google Friend Connect 会把Facebook上的用户信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泄露给第三方,违反了他们的原则。所以不得不把Google Friend Connect从他们的API上直接ban掉。

可能有读者不是很明白这则新闻的意思。简单来说,Google推出的Friend Connect是一个可供所有网站使用的,外挂式的社交化系统。只需要在任意网站上添加一段Google提供的代码,就可以在这个网站上实现一些社交功能,比如看看有哪些老熟人也在浏览这个网站,还可以聊天发信息之类的。Google的野心是很大的,他没有把眼光局限于做一个或者买一个类似Facebook这样的社交网站,而是要把所有想社交化的大大小小网站都收服到自己的麾下。如果此举成功,其影响将是划时代的。

然而Facebook的抵制对于Google Friend Connect来说无疑是当头一棒。Facebook是现下最流行,最炙手可热,没有之一的社交网站(我们暂且不把twitter算做社交网站)。它对Google Friend Connect关闭API的结果,就是在使用Friend Connect进行社会化的网站上,用户无法与Facebook上的好友进行任何互动。甚至连看都看不到。失去了Facebook的支持,Friend Connect也就失去了一大块意义。

Facebook此举,冠冕堂皇的理由如上述,然而这是否就是全部的原因呢?恐怕未必。这背后的终极因素估计还是商业利益作祟。

Facebook与Google的关系可谓是冤家路窄,Facebook迅速崛起后,不断的从Google挖走优秀人才,甚至连大厨都不放过。这两家公司想必早已把对方视为未来最大的竞争对手 — 尽管现在它们的规模还不在一个档次上。

Facebook若参与Friend Connect,对它本身的盈利不但没有帮助,反而很可能会起到反面作用。众所周知Facebook现在还是个烧钱的主儿,它的盈利方式太单一,基本就靠页面内广告和卖一些数字商品。这都是需要大量PV作为支撑的。我觉得它推出Facebook Connection是为了加速扩张而不得已的行为,为此付出的短期代价是1亿美元的服务器购置费用。如果加入Google Friend Connect,会造成极大的负担加重。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Facebook Connection和Google Friend Connect这两者的使用群是大不一样的。后者面向的站点数量要大得多,不需要掌握编程知识,不需要懂得API的意义,所有站长都可以使用。这些数以万计的小站点将对Facebook的服务器造成极大的压力。更不要说会降低用户直接访问Facebook主页的频率了,该说的都在那些使用Google Friend Connect的站点上说完了,还上去干什么呢?

所以Facebook在它们的API上ban掉了Friend Connect,我相信大部分的原始是出于商业运营上的考虑而非保护用户隐私上的考虑,但使用后者作为理由,显然冠冕堂皇得多。

本文将要发布时,又从techcrunch获得一条新闻,更加印证了我的想法,引用一段如下:

The fact is that Google is taking perfectly adequate steps to protect user privacy with their Friend Connect product, and it is a useful product for users. After talking with both sides, it seems to me that Facebook is relying on a very convenient catch-22 to stay out of Google’s network. They are the ones in control of their own API functionality, and they could add features that fix this problem. Until they do, there’s nothing Google can do to remedy the “problem,” and the walls around the Facebook garden get ever higher.

大意是,Google在Friend Connect 中的隐私保护是做得很好的,Facebook只是以这个为借口来脱离Friend Connect ,他们自己才能修复API中的隐私泄露问题,Google其实是无能为力的。

所以只要Facebook不想加入Friend Connect,他们这个借口可以一直用下去。

[ad]首先给大家推荐三篇文章,按发布时间顺序:

  1. 刘韧的信《财经》?还是信互联网?
  2. 曹增辉的互联网媒体只会更精英化
  3. 付翀的关于草根与精英的随感随写

这三篇是一篇比一篇长,如果没空读的话,就看我概括一下好了。

  1. 刘韧:互联网媒体在草根化。
  2. 曹增辉:互联网媒体在精英化。
  3. 付翀:互联网媒体会精英化草根。

看这些高手们过招无疑是很过瘾的事情,不过这次基本上似曾相识,想来想去发现还是在我读本科的时候参加过系辩论队,那时候就发现辩论这个东西争来争去其实就是争一个概念的定义,谁能用定义把评委给忽悠住了谁就能赢。其实这三篇文章说的都有其道理,说的不是一个方面的问题,各自的定义也不甚相同。

刘韧文中的精英和草根的定义:精英指的是传统媒体的信息采集整理发布者,草根指的是互联网上的信息采集整理发布者,其侧重点在于,传统媒体信息发布成本很高,需专业人士方可;而互联网上的信息发布成本极低,造成人人可成为信息源。所以他得出草根化结论。

曹增辉文中精英和草根的定义:精英指的是互联网主流,有影响力内容的发布者,草根指的是互联网非主流内容发布者和不发布内容者,其侧重点在于,正因为互联网信息极度膨胀,需要有人出来负责去芜存菁,而这些人必须是精英。所以他得出精英化结论。

付翀文中精英和草根的定义:与曹增辉基本相同,不过其侧重点在于,草根一旦获得了影响力,就自然变成精英。乃是互联网媒体成就了精英。

不管根据谁的定义,以上三位作者无疑都是精英。站在草根的立场上,从信息的三方面 — 准确性、全面性、时效性来看,谁提供的信息更有价值呢?

对于日常的,普通的,现场性不强的事件,我倾向于从互联网主流信息发布者,亦即“精英”阶级处获取。因为对于这种信息,准确性最为有价值。而精英本着珍惜羽毛的心态进行第一次过滤之后,发布的信息应有一定的水准。

而对于突发的,大型的,现场性强事件 — 比方说最近的四川地震,我则倾向于“草根”阶级。因为这种信息,准确性并非由精英的头脑所决定,而是由离现场的距离决定的;另外,全面性和实效性也更加重要。在这种时候,互联网信息发布成本极低的优势才能体现得淋漓尽致。

互联网媒体中的精英和草根,其实是相辅相成,也是水乳交融的。金字塔顶百分之二的精英,若没有那百分之九十八的塔身,也只是一小块尖石而已。我非常同意刘韧文中提到的互联网媒体信息多源性带来的好处,同时也赞成曹增辉和付翀所强调的精英权威性的价值。然而互联网媒体最最可贵的,乃是给我们带来平等的权力。1. 草根和精英可以平等对话;2. 你可以自由选择,相信草根,还是相信精英。

对我而言,这就足够了。

习惯的力量有多大,谁也说不清楚,也许是因人而异吧。 我家里一台电脑,实验室一台,浏览器都用Firefox 3b5 portable。奇怪的是,实验室的电脑配置虽然低,倒运行得很好。而在家里的高配电脑上,却频频崩溃。 迫不得已,我想重拾Firefox 2.x,用过这两者的朋友想必都知道,不是一个档次上的东西,尤其在速度上。用了一阵子,尽管不崩溃,我还是几次想把鼠标砸掉。无法可想之下,下载了一个Opera。在速度上终于能勉强跟上3版Firefox,很多后者的插件功能就没法实现了。但看起来这是我唯一的选择。

用了大概一周,竟觉得自己有点喜欢上Opera了。在速度基本满意的前提下,它对内存的使用方式似乎比Firefox先进得多,Speed Dial非常方便,内置的电邮客户端我也很喜欢。还有那Page down往下一滚的感觉,一开始我是不习惯的,但现在却觉得很华丽。总之它是个极好的浏览器,跟Firefox 3相比也只能说各有所长。

然而开始使用的时候我是极不情愿的,因为不习惯。虽然大部分使用方法都是一样的,一些细节上总有区别。比方Speed Dial一开始我根本就不用,后来用上以后才知道有多方便。几年前从Maxthon转移到Firefox的时候,印象中反复了好几次,阵痛期还要长得多。

我曾经尝试大力在我周围推广Firefox,给他们下载安装,装好插件,甚至美化都做了,然而收效甚微,大部分人还是对那个图标不予理睬,继续用裸IE。问为什么,就三个字「习惯了」。我感到很不解,明明有一个优秀得多的选择,为什么要继续用糟糕的呢?现在看上来,习惯的力量也许被低估了。

一个产品如果想从先入场的竞争者手里争夺用户,其本身的品质自然是最重要的,不过也不能小看了帮助、指导用户克服习惯壁垒的重要性。一个方法是直接削平习惯壁垒本身,就是把产品做得一模一样。这恐怕很难成功;另一个方法是在保证核心竞争力的同时,提供更吸引人的功能,让用户自己产生打破习惯壁垒的兴趣,还要提供简洁而明确的指导,降低用户打破习惯壁垒的学习成本。

桌面Linux,Firefox等开源软件在核心竞争力方面是上佳的,但在其它方面,似乎还有待提高。毕竟不是每个人都像我一样喜欢折腾,大部分人希望产品到手就能用,而且一看就知道怎么用。

BTW:听从Allen的指导,我又换成了Firefox pre,果然不再崩溃了。但至少我知道,它再出现问题的时候,还有一个同样优秀的选择。

这最后一篇,打算写我的一些零散的,平时思考的一些不成熟想法,希望能与广大独立博客作者共同探讨。

在下笔之前我有些犹豫,因为脱离技术涉及思想的东西,总是会引起很多争议,也许会得罪人。不过写博客不写自己的思想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最后决定还是写出来。人那总认为自己的想法最正确,然而每个人的想法又都不一样,想砸板砖的拍过来就是了……

善始者众,克终者寡。我从05年开始第一次写博客,至今三年多。其间断断续续无数次,数据彻底丢失一次,所以现在只能找到06年某时往后的文章。不过我感觉以前都是在玩票,大约在一个多月之前,才认真开始写博客。

我也看过身边许多的朋友写博,开始大家都很有兴趣,一天写几篇;慢慢的几天一篇,想起来才写一点,最后永久抛荒。大体上,所有的人都是这样。能坚持写几个月的都太少太少了。我自己也一样,博客曾经抛荒近一年。

写博最可贵的是坚持。其实做什么事情都是一样。有人曾跟我说,只要坚持你就成功了一半。我觉得对于博客来说,只要坚持,就是成功了。

独立博客的追求 — 影响力。为什么要做独立博客?我认为是对影响力的追求。为了自己的知识、资源、价值观等能影响更多的人,收获的是成就感。成就影响力的因素是很多的,文章质量、名气、声誉……这些都直接关系到博客的读者群,而读者群可以看成是影响力的另一种表述。

影响力与盈利。这两者的关系挺微妙的。我不反对博客盈利,相反认为博客要盈利是很正常的。不过一般而言,博客的盈利方式多多少少会削弱一些影响力。广告会削弱读者访问体验;软文会削弱博客的公信力;卖文字链接会遭到搜索引擎的打击……我觉得关键在于博客影响力的发展速度要大于其减弱的速度。也就是说,只要还能保持博客的正面影响力不断增加,这种盈利就应该算是健康的。

SEO, Pagerank, 友情链接。关于SEO我始终觉得内容最重要,其它的一些优化,把该做的做了,不要故意和搜索引擎过不去就行了。网贝只装了一个SEO-all-in-one,别的什么也没有做。网上流行“jialefu”“西臧”之类关键词的时候我也没有去凑热闹,因为总感觉我的博客跟那些东西没有关系,这样带来的流量是虚的,没有回头客的,没什么意思。 Pagerank上网贝还是0,也许是域名太新,注册不到一个月。其实我懂得PR这个概念也就是两周以前的事情,从订阅的一些博客那里也知道了一些不择手段提高PR的方法。但我还是希望能把友情链接做纯净些,如果什么都和PR挂勾,那跟卖链接也没有什么区别。这个原则以后也不会变。

心态。最后一部分,本来这篇想叫“心态篇”的,不过发现不止这个内容。一个月以来,我发现写博的心态比我原来想象的要重要。正儿八经的博客,要获得影响力并非立竿见影的事情。把写博的心态放平和些,得失看平常些,不需要每天看几次统计,也不需要过分地做推广工作。只要文章有一定质量,能够持之以恒,影响力是水到渠成的事。除了写博客,生活中还有很多美好的事情。 这一段是写给自己看的,希望能立言起行。

到这里,“用WordPress做独立博客的注意事项”这个系列就算完结了。感谢xaoma, Black-XstarMY-HouYixin, 管智鹏zEUS 等参与讨论的朋友,特别感谢Yixin为网贝起的中文名。愿大家写博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