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明之根(8/47) -- 斯巴达
上期说到,在古希腊的古风时代,希腊城邦开始出现和发展。这一期我们把聚光灯打在其中一个城邦上,看看著名的斯巴达城邦是如何运作的。下一期,再去看看雅典城邦。我们可以从政治,社会和文化几个方面入手去了解。文化方面的内容放到后几期,这两期主要看政治和社会。
以下文中所说的城邦,如无特别说明,均指古希腊城邦。要了解城邦,首先要搞清楚城邦的概念。城邦是什么?城邦代表了什么?
表面上来看,城邦的组成结构很简单,两个部分 — 市中心和围绕市中心的一圈土地(基本上是耕地)。每个城邦的中心固然差别很大,但都会有一些相同的元素在里面。 比方:
- 阿哥拉(Agora) ,指的是城邦里的露天市场,城邦居民做商业交易的地方,但也是居民平时社交的场所。在某种意义上城邦的非正式社交活动都在阿哥拉展开。
- 各种寺庙,主要的寺庙会供奉这个城邦的“主神”,也有各种其他神的寺庙。
- 一个正式的社交场所,可能是一个大型建筑,也可能是个露天广场。
- 娱乐设施,可能是个 大剧场(Theatre) ,也有可能是个 体育场(Stadium) 。
- 有一些城邦有一定的防御建筑,如城墙,或在城市制高点建筑的据点。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 这位古希腊哲学家认为,人的天性决定人就应当在城邦中生活。大家可能听过这位伟大哲人说的一句名言:人本质上是政治动物。(Man is a political animal.) 实际上这句话是 “Man is by nature a creature who lives in a polis.” (人本质上是生活在城邦中的生物。)当然在城邦里的生活也就是社交活动也就是政治活动,所以那样理解也没什么大错。插一句, Polis 这个词是 policy, polity, police 和 politics 这些词的词根。仅从这点可以想象古希腊城邦对今日西方文明的影响深远至何种程度。
我们今天大概能找到两百余个城邦的痕迹,亚里士多德喜欢寻求藏在事物表面以下的规律,在他的那个年代,他和他的学生们对一百多个城邦进行了研究,可惜的是,这些研究资料绝大部分都没有流传下来。现代人无法对当时多数城邦有什么深入的了解,但对于几个大城邦,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还是获得了一定的认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它们是形态各异的,没什么相似之处。
开始看看今天的主角 — 斯巴达。斯巴达的历史从神话起源(谁不是呢?)。传说中众神把一部法律给了斯巴达的始祖 来古格士(Lycurgus) ,建立了斯巴达。现在一般认为这个人是真是存在的,在建立斯巴达城邦社会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不过斯巴达的社会形态不是一下子建立,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慢慢发展出来的。前面说到过,对付人口和资源的矛盾,斯巴达的方法是打出去,征服邻居,把土地变成斯巴达的土地,人变成斯巴达的奴隶。在这个过程中,逐渐把社会规则建立起来。大概在公元前800年左右成型。不过这个想法是很有意思的 — 一个人从神那里得到了启示或者律法,转授给一群人,从而奠定一个国家的基础。这个故事似乎屡见不鲜,以前的迈锡尼,我们最熟悉的摩西,以及后来罗马人都有这样的传说。这些传说还有一个共同特点:Founding Father(s),没有Mother。(美国建国也是一批Founding Fathers。)
那么斯巴达人生活在怎样的社会制度下面呢?以我们今天来看,一个好的社会制度应该是能够适应各种变化的,能够包容消化变化,并让社会向前发展的制度。斯巴达人,他们的想法完全相反,他们的制度不但不适应变化,而且还阻碍变化,事实上他们的社会制度有一大功能就是防止社会出现些什么变化。(Sounds familiar hah?) 斯巴达的社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最保守的制度,而且是专门特意设计出来的制度,不是无意间产生的。
斯巴达社会是等级社会,第一层,也是最重要的一层是 Homoioi (Equals) ,亦即成年斯巴达男性。斯巴达成年的定义是18岁。这些 Homoioi 在斯巴达有许多的政治权利,如公众发言和投票等。这是个很有趣的现象,尽管斯巴达社会制度保守得无以复加,然而在那个时代,并无第二个文明能够让这么多人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来。有人会问这算不算某种意义上的民主?这个问题不太好回答,因为虽然参与的人多,毕竟也只是包涵了社会的一个阶层。下一期介绍雅典城邦的时候,可以对比着看看。
第二层,是一批叫 Perioikoi 的人, peri 指 around ,就是围在附近, oikoi 是指房子。那么这个词就是 “房子附近的人” 的意思。引申为旅居者的意思。这批人具体是什么人,学术界还有一定争议。可以肯定的是这批人住在斯巴达,接受斯巴达的保护,也是自由身,职业则多是商人,在城邦之间进行商旅贸易。但是,他们不算斯巴达城邦的公民,没有政治权利。
最底一层的是 黑劳士(Helots) 。他们是斯巴达城邦的奴隶,大部分是被征服的迈锡尼人。与其它奴隶制社会不同的是,这些黑劳士不属于任何斯巴达人,他们隶属斯巴达城邦,是“国家财产”。斯巴达有很多的社会制度是专门设计出来针对黑劳士的,目的是完全控制这批奴隶。
斯巴达城邦实行双王制,有两名国王同时在位,他们必须互相监督。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这两名国王都是从两个特定家族中出来的。一般是父位子承,不多的时候也有兄位弟承的例子。这两名国王,其中一名长期坐镇斯巴达城邦,履行政务;另一名则长期随军征战。斯巴达人不会把两名国王同时送上战场,认为这样太冒险,不过一般只留一名国王在城中。这两名国王完全平等,其中一名国王做的决定,另一名可以否决掉。
在斯巴达,国王负责信仰,司法以及一些军事上的事务,但实权普遍认为是掌握在议会手中。议会分两院,现代英美的两院制不知道是不是起源于此。“下院”是 公民大会(Assembly) ,成员为所有的斯巴达 Equal ,也就是所有的18岁以上男性斯巴达公民。公民大会可以提议法律条文、提议作战、提议停战,但公民大会不能独自做出任何决定。这些提案会被提交到”上院“ 元老院(Council) 讨论。元老院才是斯巴达政治结构的中心。
元老院由以下人员组成:两位国王,五位 执政长官(Ephors) ,以及所有60岁以上的 Equal 。插一句,远古时期统计平均寿命期待值很低,看起来60岁似乎很难达到,其实不然,平均寿命很大程度上是被极高的出生死亡率和夭折率拖低的,如果能平安度过儿童时期,能活过60岁并不为奇。那么,看看元老院的人员组成,也许就会稍微理解为什么斯巴达的社会制度如此保守了吧。— 60岁一群老头,什么创新能让他们看了高兴?
元老院是做决定的组织,公民大会只能提交草案,不过公民大会虽然没有通过权,却有否决权,如果元老院有什么决定让 Equals 大部分不满,公民大会是可以否决掉的。回头说说这五位执政长官,他们的主要工作也很好玩,负责审议元老院通过的法令,要保证这些法令、法律条文等跟现有的斯巴达法律不冲突不矛盾。这又让天平向保守一方多倾斜了一点。最后,斯巴达城邦内还有一群”秘密警察“,这群人是18-20岁的 Equal ,他们的职责是在城邦中四处转悠,首要任务当然是看住黑劳士们,次要人物是顺便监视其他的斯巴达公民,确保人人都品行端正,没有什么作奸犯科的行为。
斯巴达人将初生男性婴儿做体质测试,不通过的,就丢弃在公共场合,任其自生自灭;通过的就还给父母,让他们养到7岁,然后带到军事训练营,从这时开始到死亡,他都是军队的一员了。7岁开始到18岁,是地狱般的军事训练;18岁到20岁,大部分人 — 不是全部 — 会去当一阵子的秘密警察;20岁编制入正规军,直到60岁。60岁后进元老院,编制还是不变的,只是不用上战场厮杀了。
斯巴达人的婚姻基本不包括”住在一起“,斯巴达成年男性公民都住在兵营里,男性结婚的最主要目的是 ”To make more equals.“ (制造更多斯巴达男性公民。) 斯巴达的婚姻里面没有什么忠诚,关爱,亲情的概念,只是为了生产更多的士兵。斯巴达城邦的整个社会制度就是为了战争而存在的。
斯巴达人的生活极度简约节俭,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留存,他们吃穿都很简单,并以此为荣。他们奉行”沉默是金“的信条,平时决不说一句多余的话。另外,他们认为知识使人软弱,读书让男人女性化,因此毫不鼓励任何”学习文化知识”之类的行为。斯巴达的流通货币是 — 大块的铁块。可以想象这东西携带和使用都很不方便,哈哈,这是故意的,就是不让你方便的用钱。斯巴达根本就不鼓励交易什么的行为,“你要钱干什么?”
那么如果你足够细心,一定会提出这个疑问,劳动力全去参军了,谁生产粮食和军需用品来供应这支大军呢?斯巴达女人?当然不是,女人的工作是生产军队本身。而粮食和军需用品,则着落在黑劳士的身上了。没有这些黑劳士,斯巴达这个系统根本就运作不起来,黑劳士才是斯巴达整个社会制度的基础。有了这些奴隶,斯巴达就可以全民参军,征服更多的地盘,当然也掳来更多的黑劳士,象滚雪球一样扩张。大约公元前550年,斯巴达城邦基本上平定了整个希腊南部地区,征服了那地区的绝大部分城邦,建立了以自己为首的 伯罗奔尼撒联盟(Peloponnesian League) 斯巴达城邦在此联盟中有绝对的统治地位,其它城邦并无多少话语权。斯巴达奉行寡头政治,因为其“最稳定”。其他政体都容易引起变化。直到公元前2世纪,罗马人吞并希腊的时候,斯巴达的这个体制依然没有变化,延续600年之久,不得不说至少在保守这一点上,斯巴达人非常成功。
有趣的是,当代人对斯巴达怀着一种欣赏敬佩的情感,敬佩他们的强壮,他们的简朴,以及他们的稳定。这里有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大多数人都愿意生活在一个稳定的社会环境中,有很多人都会被“稳定的社会制度”所吸引,即使这种制度对个人的权利有很大的削弱和限制。在人类的潜意识里,有一种对稳定的追求,所以对斯巴达的稳定保守的社会产生欣赏和向往。下一期,作为对比,我们转向希腊最著名,也是最有意思的城邦 — 雅典 。